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大党的精神伟力从哪里来

刘冠君 前线理论圈 2022-11-22

摘要

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内生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力量,是党精神伟力的根基。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精神伟力的灵魂之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在实践中守正创新,汇集传承和发扬党的伟大精神的强大合力,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党和国家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彰显出改天换地的强大伟力。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追寻党精神伟力的力量之根、灵魂之本、传承之要,有助于继续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精神力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求是网)

中国共产党精神伟力的力量之根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发端于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不断积淀、壮大。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的内生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力量,是党精神伟力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还为人们观察、分析和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和原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解放道路,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指明了路径。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既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满足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需求,因而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和凝聚人民群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内生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决定了我们党革命实践的双重指向性,不仅领导社会革命,同时坚持自我革命。这是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优势。
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章,明确规定党员如有违反六类纪律的情形,必须开除出党。1926年8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发布的《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指出,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19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清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对即将掌握政权的共产党人提出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精神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一直以来,我们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必然生发出与时俱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结晶。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起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的征程中扩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巨大力量。
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力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家的“思想独白”,“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作为变革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理论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党的每一种精神都是从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的生动实践中提炼而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伟大的精神来自伟大的实践,没有伟大的实践,就谈不上伟大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精神伟力的灵魂之本
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许多与特定地域、人物、重大事件紧密相连的精神形态,使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得到丰富,时代价值得以彰显。
比如,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凸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尽管不同精神形态的呈现方式各具特色,但它们的精神渊源和鲜明底色都来自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永恒的信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刻认识,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之不懈奋斗。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大会开始前的飞行庆祝表演上,沿着党旗指引的方向,4架直升机分别悬挂写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幅标语迎风向前。 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摄(求是网)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不变的奋斗主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不息的根本动力。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因为坚守初心使命,党才能在极端困难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与生俱来的政治本色。发扬斗争精神是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成长壮大,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基因熔铸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是党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斗争就会有牺牲。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和平年代,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了生命。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人格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代表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伟大建党精神以强大感召力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支撑。对党忠诚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负人民。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是对党最大的忠诚,这是每名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恪守的本分。
位于乌江源头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曾经是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60%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化屋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交通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的有效实施,整村脱了贫,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化屋村山青、水绿、村美、人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图为2021年7月24日拍摄的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求是网)
中国共产党精神伟力的传承之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党的精神谱系,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先进性,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伟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并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高境界,党的精神伟力才能得以赓续。
坚持在实践中守正创新。在党的先驱们寻求真理的建党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生根发芽;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精神谱系不断丰富。精神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最为紧要的就是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协同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全党滋养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之源。
汇集传承和发扬党的伟大精神的强大合力。要推进革命精神立法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完善英模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要把传承精神与推动实践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力量,把精神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要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引导青少年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让红色血脉、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作者:刘冠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11期,原标题“百年大党的精神伟力之源”

责任编辑:王焕宇

版式:小林

图片来源:求是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